
近日,袁亮院士在参加“煤炭学报大讲堂”时,发表了《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路径思考》的专题演讲,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
首先,袁亮院士介绍了双碳发展现状,总结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六大挑战。
挑战一:经济高质量增长要求与减排难度之间矛盾突显。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20年下降18%;2030年要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9%,60%以上能源消费、70%以上碳排放来自工业生产领域,高耗能产业占比高。
挑战二:碳排放总量大与实现碳中和时间短矛盾突显。2022年,中国与能源相关的CO,排放量约为121亿吨。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中国仅有30年时间,欧盟将用71年,美国用43年,日本用37年,所用时间分别是中国的2.4倍,1.4倍和1.2倍。
挑战三:全国一盘棋与区域多样性之间矛盾突显。能源生产和消费逆向分布特征明显,中东部是主要能源消费区,西部地区是主要能源基地主要能源消费区绿色低碳转型结构性压力小,主要能源基地改变资源依赖的增长方式任重道远。
挑战四:能源利用效率低与低碳技术突破难矛盾突显。2022年,我国万元GDP能耗比去年下降0.1%,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0.8%节能降耗减排稳步推进,但支撑低碳低能耗的技术未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挑战五:“双碳”目标高要求与现代化治理能力不足矛盾突显。双碳“1+N”政策体系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但体制机制、地方政策配套总体上仍跟不上碳中和背景下能源转型变革的步伐。
挑战六:统筹能源安全保障与实现“双碳”目标矛盾突显。俄乌冲突等地缘事件加大国际能源市场波动,能源消费重心东倾、生产重心西移,推动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度调整。
其次,袁亮院士提出了实现双碳目标的八大战略,并指出能源领域减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
战略一 节约提效优先战略 坚持将节约减排作为关键指标纳入现代化能源体系和地区发展规划;通过有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合理布局,加快压减双高工业产能,提升整体用能效率;通过节约降碳科技攻关和示范作用,推进行业用能效率提升;健全能源管理和节能提效法律法规,加强能效标准制定,发挥法律法规和标准对节能的约束作用。
战略二 能源安全战略 积极推进媒体清洁高效转化与利用;按照“增容控量”“控容减量”“减量不减容”三个阶段谋划煤电发展路径;稳油增气,加快天然气产业发展。
战略三 非化石能源替代战略 加快核能、水电、光伏、风电、生物质、地热等能源发展,用非化石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加快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逐步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总量;积极推进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等;积极推进中东部分分布式能源开发,培育大批能源“产消者”,提升能源自给率;开展农村新型能源系统的建设,加快分布式光伏、生物质能源、地热能发展。
战略四 再电气化战略 电气化是促进能效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手段;以电能代替和发展电制原料燃料为重点,大力提升重点部门电气化水平。
战略五 资源循环利用战略 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业务流程再造,实现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发展废钢、废塑料、废矿物油等循环利用技术以及高炉渣、转炉渣和赤泥等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水泥窑协同处理废弃物技术等,推进工业部门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全面建立垃圾回收和清运体系,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探索建立消费者责任制,增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基础支撑;谋划好关键原材料回收利用顶层设计,突破锂、钴、镍等关键矿物原材料回收技术。
战略六 固碳战略 增加森林、草原、土壤和湿地碳汇;重视碳捕集与封存(CCS)和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等碳移除技术的研发,努力降低成本,取得技术、经济和环保的综合效益。
战略七 数字化战略 全面推动数字化降碳和碳管理应用,助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促进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加速创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加快推进各行业数据资源共享应用;数据为核心打造工业互联网,基于传感器中收集海量数据,结合软件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工业自动化控制、智能化管理。
战略八 国际合作战略 创新科学与技术合作模式,多层次全方位开展低碳科技领域国际合作;积极开展低碳相关标准和知识的国际合作;扩大绿色金融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深化与气候、能源及产业等相关国际组织的合作,提升国际话语权。
最后,他建议围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储能、CCS/CCUS等领域加强研究。
建议一:坚定“绿色开采+清洁利用+生态治理”发展之路,实现传统能源高质量转型;
建议二:建设智慧能源平台,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多能互补清洁能源供应格局;
建议三:勇闯智能制造新格局,构建绿色供应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转型;
建议四:进发自主创新,强化低碳、零碳、负碳等方面技术攻关;
建议五:阔斧改革人才引培机制,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