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长时间没写文章,也没发新视频了,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年前这段时间一直忙于售电的业务,一直忙到快放年假,不过收获还是不错的,至少我这块的业绩是翻翻了的;另一个就是过新年,很多人过年是为了自己过得开心快乐,但我认为我过年过的是一份责任。年轻时候过年是为自己过得开心快乐,但人到中年的我,上有老下有小,肩上扛着的是家庭的责任。对上我要让年老的父母过年过得开心健康快乐。平时在外打拼,很少回家陪老人,就趁着过年回老家团聚,尽量多陪在年老的父母身边,陪他们多说说话,每天亲自下厨房为他们做可口的饭菜,帮助家里打扫卫生,一家人在一起包饺子包抄手,大年初一给老人给小孩发红包,看着他们开心的笑容,就是我最大的满足;对下我要让孩子开心成长,成长不是让孩子抱着手机电脑玩个够,而是要让孩子开心的给爸爸学到本事;带着孩子一起下厨房做菜,让孩子当小厨师,帮着打打下手,带着孩子一起擦洗冰柜,擦洗上楼的扶梯、擦洗家里的净水器,带着孩子一起贴春联,让孩子学会生活的本领,也体会劳动成果带来的快乐,今年还让孩子和我一起去清理了我家自建公路的水沟,让孩子自己杀鱼做菜,和孩子一起放烟花,做这些事,我的角色是带动是陪伴,却让孩子获得了成长与成就,我也获得了成就的幸福!对于老婆,我一生中最爱的女人,我给她的也是陪伴、鼓励和更多的爱。亲自开车送她去欢乐田园画彩绘,陪她去吃火锅,陪她去看电影,这些看似很平常的事,其实平时由于我这个做总经理的人工作繁忙,陪伴的并不多,过年放假刚好有时间就陪她做这些事,看到她开心,我也就很开心了。这就是我的过年,所以我说我过年过得是满满的责任,也是满满的幸福!所以过年我都没有写文章也没有发视频,甚至连手机微信也很少看,因为我的确很忙!很充实!很幸福!

正月初八我上班了,我开始制定一年的业务规划。这几天我看了碳圈好几个主播的视频,感觉变化很大,归纳一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双碳发展悲观型,由于2024年整体经济不好,很多从事碳咨询的公司没赚到钱,虽然2024年国家出台了很多双碳有关的政策,但咨询公司在一线落地业务时却发现很多业务无法落地,有的是地方主管部门行动慢不作为,有的是企业不痛不痒没压力没动力,总之感觉就是政策归政策,行动归行动。很多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关于节能降碳的措施、关于企业碳足迹、产品碳足迹的事情还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那些“绿色工厂”“零碳工厂”“零碳园区”似乎也仅仅停留在“拿补贴阶段”而不是真心实意做降碳。至于“碳中和产品”“碳足迹标签”也只是少数超前派才在干的事情,除了要出口欧盟的企业和供应链强制要求做碳足迹报告的以外,多数企业老总看不到这类产品为他们带来的增值利润,因为现阶段的消费者并不愿意为这类产品去额外付费买单,企业也就谈不上去做“产品碳足迹”的动力。这些的确是当前的真实现状。因此有的“碳圈人”表现很悲观,认为双碳业务“没搞头了”,做双碳根本“搞不到钱了”,连从事双碳咨询工作多年的“老人”都不知道双碳业务该怎么做了。这是一种类型。另一种类型是小白科普型,视频风格与年前没有任何变化,讲的内容也永远是“老三板”,翻来覆去还是仅仅停留在基本政策的解读上或者是基础入门知识的介绍上,无论你听多少遍看多少回,就是落不了地。还有一类是直接转型了,一改年前大讲特讲“双碳机遇”“双碳观念”“双碳政策导向”的吸粉风格,转而“讲生活”“讲教育”“讲科技”“讲AI人工智能”,这似乎也预示着“双碳不好做了”“我转型了”。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双碳真的不好做了吗”?我的结论是双碳的确不好做,因为双碳业务好做的时候根本就还没有到来!
那么作为一名双碳业务的从业者,在2025年我们究竟该何去何从呢?
我的答案是沉住气,抓紧时间修炼内功,等待风口的来临!我认为双碳业务的风口就要来临了!

有人问:“李风老师,你为什么这么坚信呢?我们关注你的抖音账号“老李碳中和”快两年了,就从来没听见你悲观过,却总是听见你在鼓励我们这些新从业者,要坚持住!”我的回答是这样的:因为我是搞双碳技术的。我一直在专注于林业碳汇的开发和煤矿低浓度瓦斯利用项目的开发。我的主要业务是立足碳中和专业技术,专攻自愿减排CCER版块和碳交易版块。碳圈的人都知道“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调调定得很高。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一定会把这一块做的很好的。这里面有大国的担当,有向全世界的庄严承诺,有国际话语权,也有弯道超车大战略规划。但这么一盘大棋不可能走速成的路线的,一定是稳步推进的。从抓大放小的层面看,目前碳交易市场首先推动的是强制控排企业的配额交易,其次就是自愿减排企业的核证自愿减排CCER交易。“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是要靠技术力量去推动的,无论是强制控排企业的节能降碳还是减排企业的碳减排量开发都离不开过硬的技术支撑。所以我一开始入“碳圈”就把自己定位在技术人才的位置上了。现在看来这个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在双碳业务领域最缺的就是真正过硬的技术型人才。要不为什么有重点高校要向教育部申请开设碳中和相关专业呢?从2023年9月开始第一批碳中和相关专业大学生正式入学以来才学到大二上学期,本科生还有两年半才能毕业,这些才是国家培养的碳中和科班人才。如果现在就断定中国的碳中和业务没有未来的话,请问那些碳中和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将来如何就业?国家培养他们的意义何在?很显然实现碳中和是一件长期的事业,未来在碳中和专业技术领域需要很多的人才加入。所以我作为一个搞碳中和技术的碳圈人,我从不悲观,并且一直很乐观!
有人说,你看很多企业都不主动去做碳中和这件事,你怎么看?我说,强制控排企业是必须做的,前几年是只有电力企业进入碳市场交易,品种单一,普通人难以有参与的机会;但2025年已经明确提出将水泥、钢铁、电解铝纳入全国碳市场交易,这就是机会来了。我们可以为强制排企业做很多专业技术的事,只要你够专业何愁没有业务做!再说碳交易这个板块,君不见各大券商都已经在排队进入碳市场了吗?碳交易证券化也是必然的路径了,这些不都是未来普通人进入碳市场机会的信号吗?再看自愿减排市场,从2023年10月19日生态环境部出台《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来,国家一直在密集的出台自愿减排相关政策,从《海上风电》、《并网光热发电》、《红树林营造》到《林业碳汇》这些都是有机会的,现在又出台《煤矿低浓度瓦斯利用》和《隧道照明》的相关CCER自愿减排方法学,在自愿减排交易板块的机会越来越多了。有人说,你说的这些全部是要靠渠道关系才能拿到业务,这个业务太难做了!我说,不用靠渠道关系一样有业务做,只要你够专业!现在我们手里的业务几乎都不是靠渠道关系来的,都是自动找上门来的。有太多的人有渠道关系,他们把商务合同签下来了,可是就是没有专业团队能干活,就是开发不了,开发不了就变不了现,于是这些人就带着项目找上门来了。就这么简单呢!
所以我说双碳业务是需要真正懂专业的人才去做的,虽然市场的风口还没到来,我们先做好准备,先迎接那些刚需的,先做那些超前主动地,先对接那些真正要做的,做着做着业务就来了。我们不是去跪舔求业务,我们是靠专业吸引业务,这大概应该就是所谓的吸引力法则吧!
好了,随笔就到这里吧!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在评论区给老李留言!

抖音“老李碳中和”主播随笔
2025年2月8日农历正月十一